治療甲亢最好的醫院(治療甲亢最好的醫院排名)
北京醫院辦理住院:18311458123
醫脈通導讀
其實,醫院里也沒有什么質優價廉,只不過是醫護人員在默默的負重前行。
來源:醫脈通;作者:天津市泰達醫院 李青
廉價藥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當今中國的醫改,近一段時間似乎有形勢嚴峻的趨勢。5月3日,新華社曾以《廉價藥去哪兒了?難以承受的短缺之痛!》對此進行了報道。
心臟外科手術的必用藥魚精蛋白,幾年前就開始出現短缺甚至斷供現象;前一段時間,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賽治”和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優甲樂”曾經在醫院斷貨,但在個別藥店卻可以買,不過必須花5-10倍的價錢。事實上,上述這幾種藥還不是最廉價的藥品,許多廉價藥其實已經在市場上絕跡了。
專家們試圖從多方面分析廉價藥短缺的原因,但大多是紙上談兵,只有處于藥品生產一線的重慶某制藥企業的董事長一語道破天機:“一些地方招標一味追求低價格,這也無形中加速了廉價藥的消失。在利潤過低的情況下,廠商干脆停產,或者換新包裝再漲價?!?/p>
好藥如果沒有利潤,就無法生存,這就是價值規律。任何商品違背了這個規律都不會長久,服務也是如此。
質優價廉一直是國人評價各類商品的通行標準,但是,因為對價廉商品過度嗜好的天性,許多人在選擇商品時往往忽略質優的標準而一味的追求低價。消費者一邊提醒自己“便宜沒好貨”,一邊一次又一次購買廉價物不美的商品。
而對商家而言,在這種價格決定論的消費環境里,價格戰成了同行之間競爭的不變法寶。消費者不尊重商家的利潤,商家就靠犧牲質量降低價格來爭取市場,價格決定一切往往讓消費雙方步入互相傷害的怪圈。中國為什么鮮有百年老店,因為價格戰沒有贏家,不注重質優的商品生命力不可能長久。
德國人從來就不相信質優價廉。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根本就沒有競爭對手,“德國制造”的優勢在于質量而不在價格上。德國人生產的工業產品,大到挖掘機,小到訂書器,從質量上講都是世界第一。你可以跟別的國家的產品講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講價一刀也砍不下來。“德國制造”保證質量,消費者尊重生產商的利潤,這樣的良性循環打造了德國產品的質量、聲譽和生命。
十幾年前醫院信息系統(HIS)普及之初,國內眾多HIS公司應運而生,一些小軟件公司通過惡意壓低價格也搶占一部分市場。但長此下去,由于產品利潤低,這些小公司難以生存紛紛倒閉了。幾年過后,那些醫院認識到這種HIS程序陳舊、無法運行時,軟件公司已人去樓空。許多醫院無奈之下又重新更換大軟件公司的HIS,原來的投入打了水漂。醫院本想節省投入,最終卻造成浪費。
華為總裁任正非曾經說過:再不可以忽悠中國消費者了,什么“質優價廉”,什么“讓消費者享受低價”等等。這些東西都是靠不住的,一味追求低價,你就不會有好產品、好服務。
中國的人口眾多,中國的醫療資源緊張。稍有公允心的人都知道,中國的醫護人員很忙很累,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但中國醫生的收入卻趕不上一個銀行職員,而護士的收入還不如一個飯店的服務員。但凡有海外生活經歷的人都會發現,說中國看病難,在國外看病更難。中國的醫護人員比國外的同行辛苦得多,但收入卻比國外同行低得多。
展開全文
其實,醫院里也沒有什么質優價廉,只不過是醫護人員在默默的負重前行。如果這種情況長期不改善,真的不知道這種負重前行還能維持多久?真的不知道未來誰還愿意做醫生?
現在的醫護人員,礙于年齡與技能,許多人已很難改變自己的職業,唯有默默奉獻,才能維持生存,而年輕人卻用腳選擇自己的人生。高中生不愿意選擇醫科大學,醫科生能轉行就轉行,而年輕醫生能逃離一線就逃離一線。醫學是科學、技術、人文相融合的學科,必須德才兼備、充滿仁愛之心的人才能勝任之。如果優秀高中畢業生不選擇醫科大學的話,我想未來受傷害的絕對不是醫務界。
著名作家王小波曾回憶他在文革期間的看病經歷。他生病去醫院,拿著化驗單找大夫,大夫看了半天,又拿著聽診器聽了一遍,最后反問他得了什么病,他說是肝病吧。大夫又問他怎么治療,他說那就輸點維生素吧。他也不知道怎么治療,但是醫生更不知道。
住院期間,他還見識了醫院的大夫做手術。那時的手術室,窗戶都是透明的,大夫在里面手術,全院的病人在外面打賭大夫幾個小時能找到闌尾。大夫的刀口開在什么部位,開多大完全憑大夫的興趣。有一次,大夫給一個闌尾炎病人手術,打開肚子以后,找了三個小時也沒找到闌尾,急得主刀大夫延長刀口,把他的腸子都拿了出來,上下一通緊倒,就像廚師在洗豬大腸,最后還算幸運,天黑之前總算把闌尾切掉了。他在醫院里住著,肝炎一點都不見好,而那個闌尾手術的病人刀口也總是長不上。后來他們結伴去北京看病,在北京,他的病治好了,那個病人因為上次手術出現了腸瘺又開了一次刀,總算也治好了。
沒有經歷過文革的人可能不理解這種怪事,其實,那時醫院里的大夫大都是活學活用的赤腳醫生,而真正的醫生都被下放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
人吃五谷雜糧,總會鬧病。得了病找誰看?沒有好醫生,只能找不好的醫生。好醫生被迫逃離,庸醫就會出來坑人。天道輪回,王小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說中國的看病貴,發達國家的醫療收費更高,但患者的個人負擔卻很低,秘訣就是這些國家都有一套完善的醫療保險系統,再高的收費,都由社會保險承擔,你吃飯,有人替你買單,你還抱怨費用高嗎?如果社會保障不完善,醫療保險不合理,無論多低的醫療收費,對窮人都是負擔。還沒有哪一個管理成熟的國家一味靠壓榨醫療收費來換取醫療公益性的,不完善社會保障系統,看病貴就不會得到解決。
鄉鎮醫院、一級醫院的收費低,但居民真正有病后還是往大醫院跑。道理很簡單,低廉的薪水、低檔的環境,不會造就高水平的醫生。醫療本來是個高尚的職業,你非要用低廉的薪水養活他,而且還時不時被人踏上幾腳,你說能有好結果嗎?
一個成功的醫改,應該是在維護患者利益的同時,也能充分尊重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利益,而不是將二者對立起來。
END
投稿吧
投稿郵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來稿!